从武夷山经济协调发展到全国乡村振兴
于小冬
前些天承蒙中国经济日报等单位的邀请,到福建武夷山参加了一个有关绿色经济发展的峰会。武夷山确实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加之当地环保工作出色,这里山青水美,满目苍碧,核心景区的森林覆盖达到99.7%,几乎实现了森林全覆盖!加之武夷山所在的福建南平地区还留下了不少历史人文景观,这里确实是个非常***的旅游度假胜地。有人说:武夷山是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地方,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即使是拥有如此雄厚旅游资源的地区,经济发展也仍然遇到一个似乎绕不过去的难题。这就是,如何既保护好当地的宝贵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又能够实现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既要保持“水常绿、山照青”,又要让“绿水青山”持续地富民富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取用不竭的“金山银山”?
这也是此次峰会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从旅游景区的收支难题说起
说到旅游业,谁都知道它能够创名气、聚人气、拉动服务业、造福当地百姓。但是,旅游业前期投入较大,维护费用较高,成本回收时间较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也很有限。另一方面,景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设施维修、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各项社会公益服务支出却在逐年增长,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景区的门票收入一般难以平衡收支,更无法保障长远的发展需求,而依靠提高门票价格的做法更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景区发展的“自绝之路”。
这就需要寻求一条在生态环保的硬约束下,旅游业与制造业综合规划、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以茶为例谈谈资源
我们还是从武夷山说起。武夷山区的地理地貌被描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基本没有多少耕地,种养殖业等基础农业不发达,主要的传统产业是茶。
武夷山地区是红茶和乌龙茶的故乡,其中一些细分的品种和品牌闻名海内外,每斤茶叶的价格甚至炒到了数万、数十万元,给人们的印象是当地人都很富裕。但是,真正拥有优质茶资源的毕竟是少数人和部分茶企业,高额利润又往往被经销商拿走,很难带动当地农民的普遍致富。而且,目前茶叶生产大多为个体性质,基本上都停留在种植、采摘和初级加工阶段,还谈不上是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在生产环节可提供的附加值并不高。当然,当地财政也就拿不到太多的税收。这样的茶产业难以同旅游业形成长远的“互助性发展”。
那么,茶叶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资源,依照当前主要作为初级农产品饮用的利用方式,其价值真的已经被充分认识和发掘了吗?
首先,我们知道,茶叶中所含的营养和活性成分有两大类,即水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物质。目前国人对茶的利用主要是以水泡茶,茶叶中含有的大量脂溶性物质,如脂肪、磷脂、糖脂、甾醇、萜类、各种脂溶性色素、维生素A、维生素E等,均无法被水萃取出来,会随着人们喝过的茶叶倒掉。这些被扔掉的脂溶性物质,其中含有促进人类健康发育、加强免疫能力、抗衰老、抗癌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宝贵的健康资源既没能在泡茶之前取出来,也没有在人们饮茶之后加以利用。
其次,不仅是茶的叶片,其实茶树全身都是宝,包括茶树的根、***、花、种子等各个部分均含有类脂等大量营养物质。尤其要指出的是,在它们所含的各类脂肪酸中,人体非常需要补充的不饱和脂肪酸竟然达到50%以上!
再其次,人们喝茶尤重口感和外观,喜欢选择新茶、嫩叶、颜色碧绿的大叶茶,而老叶、小叶等一些“其貌不扬”和口感不佳的叶片则往往被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而被丢弃。殊不知,小叶种的茶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要高于大叶种;而老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比嫩叶更高。
那么,这些无法“喝”出来的功能物质该如何开发利用?
三、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产品升级
茶仅仅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一种天然植物类资源。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水生生物(江河湖海中的生物)等一律被人们称作天然产物。天然产物为人类提供吃穿用住行几乎一切生活、生产活动所需的物质原料。篇幅所限,我们仅仅讨论天然产物在人类生命和健康维护方面的部分用途。
数千年前传统医学、养生学就发现,可食的各种天然产物,其“物性”存在明显区别。人们发现由于所含的物质成分不同,并且各种物质成分的数量、结构和配比不同,所以功能作用也就不同,从而巧妙地利用这种差异进行食物搭配、用于药物治疗和养生,完成人类的繁衍和发展。只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粮食、蔬菜、鱼虾、牲畜、各类药材等天然物质的利用(主要是食用),基本还停留在原始形态或进行简单的物理加工阶段。
囿于分离、提取和检验检测等技术的限制,这些产物中的功能物质无法全部地、精准地分离和提取出来,当然也就不能将其分子结构和靶向作用研究清楚,难以生产出“功能作用准确、物质含量精确、毒害物质严格控制、符合国际通行要求”的标准化、数量化、国际化的高端食品饮料、膳食补充剂、医疗辅助食品或者天然产物药品。前面提到的茶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目前的茶行业如果能够进一步发展精深加工,除了满足人们的饮茶习惯之外,将过去没有关注到的资源加工利用、变“废”为宝,茶产业的一个新增长极一定会迅速成长,甚至超过作为初级产品的饮用茶。
我国是全世界普遍认可的天然产物资源大国,同时又对天人合一、食药同源、上医治未病等理念具有哲学高度的认识,拥有利用天然产物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进行无损伤式(不必以健康损伤为代价)疾病防治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方法。因此,天然产物的高科技、综合、深入开发利用,不仅是武夷山等风景名胜地区可供选择的一条旅游与制造业协调发展道路;也是全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天然产物的精深加工保障农产品市场稳定并且反哺大农业生产,进而促进农民富裕和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
我认为,只有跳出农业研究农业、用工业化思维拉动农村发展,以引入高新科技为手段,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历史上我们曾经尝试过大办乡镇企业,但没有能够持久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对当地优势资源的深入把握和科技力量的支撑,从而很难研发出占据市场优势的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也不保证等则是一些重要原因。
四、我国发展天然产物的技术优势
我认为作为国家来说,发展天然产物产业的总体资源优势、开发利用的理论和经验,以及产业规划布局的指导思想,应该说我们都已经具备。但是,具体到省、市、县各层级来看(当然最好是着眼于经济片区),还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当地天然产物资源在全国、全球具有的比较优势;第二,是否能够研发或者生产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拳头产品、填补空白产品;第三,生产设备与工艺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第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设计水平与技术高度,是否能够保证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具有市场竞争力。
天然产物产业是中国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中确定的五个支柱型主导产业之一。根据多年来了解到的情况和从全球的情况来看,我国有几项非常突出的技术优势。
其一,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的首席科学家张天佑教授,是世界闻名的天然产物开发利用技术专家,他作为最主要的倡导者参与组建了世界天然产物论坛。而且,担任历次论坛的主席或副主席。此外,他还担任了国外多部专业教科书的撰稿人和九个国际科技刊物的审稿人。在国家有关领导的邀请下,从美国回国后的张天佑教授领导团队完成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和实验室、产业基地建设,他亲自参与设计、建造的天然产物分离提取生产线和研发的高端健康产品,受到各方面高度评价。
其二,目前我国天然产物生产企业大多采用“水提”、“醇提”工艺,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环保问题,以致企业在各地立项都成为难题。大健康产业联盟专家组则采用了“气提”工艺,即使用“食品级二氧化碳”作提取介质,生产过程中不用排污水、排废气,没有任何环境污染,并且可以循环使用。使用这种工艺技术还有两个优点,第一,可以提取其他介质不能提取的脂溶性物质;第二,由于生产过程中仅采用物理方式,未***化学试剂,因此为产品的生产许可申报避免了很大的麻烦。
其三、张教授是“逆流色谱”技术设备的专利持有人,目前各发达国家实验室和生产企业普遍使用。这种设备可以同时分离、提取多种所需要的功能物质,避免了使用“筛”、“柱”等工艺造成的浪费,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应该说,我国已经掌握的这些技术优势,除了各地优势资源的确认和产品方向的研究需要具体调研外,各地发展天然产物精深加工产业已经没有更多的后顾之忧了。
五、如何理解“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上面文章试图对绿水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的途径以及如何对绿水青山进行保护性开发进行理解。那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绿水青山地区,应该如何寻找自己的金山银山,发展地方经济呢?
我理解的绿水青山,从蕴藏天然产物的角度看,应该包括整个的生态圈,包括所有的国土和所有的地理地貌,它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各种地貌虽然看起来外观形态不同,但都是绿水青山的组成部分而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它们都富含着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资源,都是可为人类带来宝贵财富的“金山银山”,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生态的整体平衡。
当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退耕还林、还草、还牧等政策实施后体现出更多的成果,如“塞罕坝”等荒山造林、荒漠改造工程的推行,***可见的绿水与青山会越来越多。